自2020年P.League+成立、隔年又出現T1 League以來,再加上原先就狹著啦啦隊風潮而熱度不斷的中華職棒持續發燒,國內職業運動似乎正經歷著一段聲勢看好的時代,然而以現實層面來看,產業未來的發展真的會如預期一般持續蓬勃嗎?在運動產業逐漸成熟的進程當中職業化真的是必要的嗎?除了職業化之外還有哪些面向是應該要與時俱進的呢?
職業化是什麼?
P.League+成立初期,一定有許多人都抱持著相同的疑問:原先的SBL超級籃球聯賽已經有了十多年的歷史,為什麼突然間又要成立職業化的聯盟呢?有沒有職業化的差別到底在哪裡?職業化很重要嗎?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就必須先好好瞭解職業化究竟是什麼。
一個職業化的運動聯盟,通常會具備兩個主要的元素:聯盟制度化及球隊公司化。
首先,聯盟必須將運作的準則制度化,唯有如此,所有的執行面事項才能有憑有據,在面對任何突發狀況時也才能依照原先訂定的制度提出適當的應對方式來解決問題;另外,完備的制度能夠讓聯盟本身以及球隊之間更加清楚彼此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在這樣的基礎之上,聯盟與各球隊才能釐清自己所要扮演好的角色,各司其職且相輔相成,從而提升聯盟運行的順暢程度。
而球隊方面,一旦公司化、法人化就能使球隊與原先的母企業有一定程度的分離,如此一來球隊就能很高程度地掌握自行營利的權力,在盈利壓力的驅使下,球隊必然會走向商業化的途徑,逐漸擴大、完善本身的規模與內部體制,無論是在專業分工、營運策略、行銷手法上都會愈加成熟,讓球隊邁向企業化的經營模式,簡言之,即便商業化不能作為是否已經職業化的評斷依據,但商業化可以說是運動聯盟走向職業化的必經之路。
運動聯盟為什麼要職業化?
在了解職業化的涵意之後,我們還是不禁要問,職業化真的這麼重要嗎?
職業化的有無所造成的影響,主要能從三個不同角度切入,分別是球員、商業及大環境。
一個職業化的運動聯盟,不只能提供給球員穩定的薪水及機會,也能建立足夠成熟的良性競爭環境吸引更多球員加入、共同成長;反之,半職業聯賽或是企業聯賽不只在薪資上通常無法有效地滿足球員訓練、生技所需,球隊由於完全由母企業贊助,在無須承擔票房、盈利等壓力的環境下,自然也會缺乏成長的動力,而一旦背後的母企業遭遇經營困難又或是選擇調整公司營運方向而減少贊助,那麼球隊勢必要自行承擔這些重大的改變,球員的生涯也無法受到保障。
從商業角度來看,職業化的聯盟必定會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商業經營模式,為了賺取收益,聯盟與球隊都需要盡其所能地用各種手法吸引消費者買單,在這樣的環境驅使下,無論是賽事本身亦或是各種周邊產品的開發、推廣才會有一股股活水不斷注入;而在前述的制度化基礎之上,聯盟與各球隊之間也能夠清楚地界定各自能夠盈利的項目,共同建立、鞏固、維繫這個消費市場。
在有了穩定的消費市場後,整體大環境才能在這樣逐漸成熟的背景之下愈發茁壯。放眼國際上運動聯盟職業化的成功案例,無論是歐洲、美國、澳洲、日本等地,在成熟的運動產業出現以前,必然得先要有數個成功職業化的聯賽持續運行,如此才能撐起整個運動產業方方面面朝對的方向邁進。
職業聯賽與國際賽 相互依存?相互競爭?
談到這,你或許會有這樣的疑問
運動一旦職業化後,是不是就不需要再去參加國際賽了呢?
其實職業聯賽和國際賽在本質上就有不同的代表意義,國際賽場上除了運動技術的較量之外,更多地是展現了國家的凝聚力以及民族團結的精神,國際賽的存在固然能夠讓原先發展停滯的運動以嶄新的身份出現在大眾的眼前,重新喚起人們對它的關注,甚至帶來一股短期的風潮,但這樣的熱潮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對這項運動的一劑強心針,而職業化的運動要成熟、要成長又怎能只靠這樣的特效藥苟活?
因此國際賽的存在不應該是職業運動續命的工具,而應該成為它更上一層樓的助力。一個好的職業聯盟不需要依靠國際賽的成績來刺激人們對運動的熱情,但可以有效地運用國際賽作為交流的平台,和其他國家的運動產業互相學習,而這也是現今運動產業在國際上發展的趨勢,舉凡歐冠盃、ABL等國際聯賽、盃賽,都是聯盟、球隊之間很好互相交流的機會,同時也可以一定程度地驗收該運動在國內的發展成效如何。
在職業化的路上,我們缺少了什麼?
如果職業化是運動產業成長的必經道路,那我國的運動產業現階段該如何精進,又缺少了什麼要素呢?一個好的專業經理人可能會是我們所追尋的解答。
以長遠的角度來看,即便有完善的制度、新穎的行銷手法、甚至是滿腔的熱血似乎都無法保證運動產業持續蓬勃地發展,好的專業經理人才是能為產業帶來契機的關鍵。
放眼國際上成功的運動聯盟職業化的案例,都有專業經理人在背後推了一把。美國的NBA有主席David Stern操刀,不只改善了球員、球隊、聯盟的形象,更將Larry Bird、Magic Johnson等球星推向國際,讓NBA走向世界;澳洲NBL則有Larry Kestelman帶領全聯盟走向商業化,同時翻轉澳洲職籃的品牌形象;而距離我們最近的日本B League也有川淵三郎、大河正明、島田慎二等人接續的努力,為聯盟訂定明確的制度,制定平穩發展的大方向。
反觀台灣,國內似乎一直都沒有這樣的角色出現,我們始終缺少這樣有視野、有願景、有執行力的專業經理人,他能夠帶著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經驗告訴大家下一步該如何走,他有能力規劃出5-10年的長期產業發展藍圖,他可以在大家看見短期的觀眾增加、聲望提升時提醒所有人不該讓商業模式過度膨脹、因而改變原先就訂定的發展計畫,而是帶領眾人平穩地向前,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人才不能只有一個開路先鋒,而要一棒接一棒地把這樣的信念傳承下去,運動產業的發展才會有未來。
總結來說,國內職業聯盟的成立只能算是為未來運動的職業化打開了大門,之後的路途還很長,無論是訂定明確的制度、球隊公司化經營、培養專業經理人,這些都是應該要努力的目標,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創造更健全的環境,讓球隊數增加、觀眾增加、整體參與人數增加,同時說服消費者產業是有發展榮景的、基數是越來越穩定的,如此一來國內運動產才能蓬勃發展。
GATE Education Program 兩大服務
- GATE 學院講座課程:
- 邀請運動產業前輩及學界教授擔任講師,探討實務案例、培養進入職場所需的專業知識,提供想進入運動產業的學員,與講師交流及討論的機會。
- GATE運動留學:
- 幫助想出國唸運動相關科系的學員,或是想靠著體育績優成績申請獎學金到國外留學的學生運動員達成理想目標。
GATE專欄所有文章內容版權為GATE Sports Agency 門運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項目諮詢、內容轉載、商業合作請郵件聯繫 info@gatesportsagency.com。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侵權必究。